2019年10月13日

孩子發燒怎麼辦?—中/西醫之發燒觀點淺談

「醫生我的小孩發燒了,趕快給他退燒藥啊!」
不論急診或是兒科病房,一旦孩子發燒了,照護者總如熱鍋上的螞蟻般緊張。
然而,真的需要即刻退燒嗎?口耳流傳的退燒方式,竟然錯誤百出?
讓我們結合中醫和西醫的觀點,一起分析怎麼處理發燒才是最好的~

發燒的定義—發燒 VS 體溫過高

  發燒和體溫過高都是引起體溫上生的原因,當小孩子表達能力不夠清楚時,容易使照護者錯誤判斷。然而,發燒和體溫過高在醫學上所代表的意義不同,處置上也是完全不同的!首先,就讓我們分別認識兩者的定義與成因吧:
  體溫過高 Hyperthermia:體溫調節失衡而導致體溫升高的症狀。簡單來說,當身體突然接收到過多的熱、卻無法及時排出時,便會產生體溫過高的情形。常見的中暑、穿太多衣物、曬太久太陽,甚至是新生兒衣物包覆過緊,都有可能導致體溫過高。
  發燒 Fever:中心體溫≥38°C。人的中心體溫是由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所控制。當身體產生發炎反應時,免疫細胞會大量分泌細胞激素(Cytokine)。細胞激素進一步影響體溫調節中樞,將中心體溫(Set point)調高,最後造成發燒的現象。定義發燒時,必須排除體溫過高的因素。例如:受測者剛運動完、從戶外照射大量陽光時,建議休息20-30分鐘測量才準。

發燒的影響

1. 提升免疫系統:體溫升高時免疫系統較為活化,增加身體戰鬥力。
2. 產生多餘熱量:使耗氧量、心輸出量上升,加重心肺代謝異常患者的負擔。
3. 可能產生熱痙攣:好發在3個月到6歲之間的幼童,為一種偏良性的痙攣症狀。
4. 手腳冰冷、寒顫:發燒時為了達到中心體溫,周圍血管會收縮、肌肉顫抖產生熱能。
5. 除非腦炎或腦膜炎,41°C以下的發燒對腦是無害的
  發燒是一種身體對抗疾病入侵的反應之一,能夠增強身體的免疫活動。醫師強烈建議對一般的兒童而言,如果能正常吃睡、活動力正常的情況下,其實不一定要退燒!

退燒的時機

  當以下任何一種情況伴隨38°C以上的高燒時,建議即刻啟動退燒治療:
1. 慢性肺病、成人型呼吸窘迫症患者。
2. 心衰竭、發紺性心臟病患者。
3. 慢性貧血患者。
4. 糖尿病或其他代謝異常疾病患者。
5. 有熱經鑾或其他癲癇病史。
6. 發燒 ≥39°C且伴有其他不適者。
7. 非發炎反應引起的體溫過高Hyperthermia隨時可退燒。
  除了上述情況之外,醫師再次強調,一般的發燒能夠幫助免疫活動,如果能正常吃睡、活動力正常的情況下,其實不一定要退燒!

如何退燒

  需要退燒時,該採取什麼方式才能正確地退燒呢?你知道許多民間訛傳的退燒方式,竟然是錯誤的嗎?接下來為大家分析常見的三種退燒方向,再用中醫的觀點雙向把關,歸納出正確的退燒思路!

【物理退燒法—移除熱源】→最不推薦!
  物理退燒法的目標是移除熱源,屬於較積極的退燒方式,也是民間最廣為流傳的退燒方法。常見作法包含冰枕、低溫毯、散熱貼片、酒精擦澡等。然而,經過醫學研究顯示,這是最不推薦的錯誤應用!
  以中醫的角度分析,體表(皮膚)是人體重要的散熱途徑。如果使用寒涼之物加在體表、使體表毛細孔遇冷收縮,體內的熱無法向外透達,整個人體就像悶燒鍋一樣,熱鬱在內、越燒越烈
  以西醫的觀點而言,改善發燒時覺得冷、寒顫等症狀有兩個方向:一個是降低中心體溫(Set point),另一個則是升高自身體溫(當體溫=中心體溫時便不會覺得冷)。使用物理退燒法沒有辦法影響中心體溫的設定,所以發燒仍會繼續。此時身體體溫比中心溫度低,若再大量移除體表的熱能,只會讓身體感覺更冷、寒顫更嚴重
  酒精擦澡會使周圍血管劇烈收縮,阻礙散熱,現在醫學中已禁用;冰枕在兒科病房中也被列為禁用項目。醫師表示,如果是體溫過高Hyperthermia可以適量使用物理退燒法,但針對發燒時則不建議當作單一退燒方式使用;且若有代謝異常、貧血、長期心肺疾病患者更應禁用物理退燒法。

【物理退燒法—洗熱水澡、發汗退燒】→看情況使用!
  既然不能使用移除熱源的物理方式,那如果改用洗熱水澡、蓋厚被子的方式逼自己流汗總可以了吧?針對此種退燒方式,我們分別從西醫和中醫的角度來分析:
  以西醫的角度而言,升高自身體溫可以改善寒顫(當體溫=中心體溫時便不會覺得冷)。因此使用洗熱水澡、蓋被等增加體溫的方式理論上是可行的;但不可能無上限的讓體溫追上中心體溫,故較建議搭配藥物降低中心體溫。我們可以用自己的經驗思考:發燒寒冷時是蓋著棉被舒服?還是吹冷氣舒服?就知道可以怎麼做了。
  以中醫的觀點而言,發燒又有分為很多不同的證型。如果是外感風寒,伴隨發燒、怕冷、畏風等感冒症狀者,的確適合使用此方式退燒,往往隨著流汗、發燒的熱度就降下來了。然而,換作其他的證型就不一定適用。例如:外感風熱(類似感染)的證型,使用此種方式的意義就不大;如果是陽明證型、身體已經缺乏津液,再流汗更是雪上加霜。因此建議使用前經過醫師的專業評估,不要貿然使用、以免誤使疾病加重。

【點滴注射或口服水分】
  使用IV靜脈注射點滴或是補充水分的方式,無法調整中心體溫,對於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也是無效的!打點滴是因為擔心孩子發燒導致胃口不好,可以透過點滴補充水分和電解質,並沒有退燒效果。請注意,發燒的同時可能伴隨ADH抗利尿激素上升,若給予過多的水分反而可能引發低血鈉的症狀。
  醫師建議,打點滴並不能直接幫助退燒,若能補充電解質,會比單純補充水分更佳。

【化學退燒法—藥物使用】
  使用藥物可以調降中心體溫(Set point),是上述方式中最直接的退燒方法
  針對小兒退燒藥的使用,醫師較推薦Acetaminophen,對於肝腎及消化系統的副作用較少(但長期使用仍會傷腎)。唯一注意的是藥品吃起來味道佳,常常聽家長反應會被小孩子偷吃~此外,成人常用的Aspirin阿斯匹靈對於小孩可能產生傷肝、傷腦的副作用(雷諾氏症候群),在18歲以下的兒童不宜將阿斯匹靈作為退燒藥使用!
  至於發燒可以看中醫、吃中藥嗎?答案絕對是肯定的!透過醫師專業的評估,搭配症狀、把脈、舌相等多軸向的四診分析,中醫不只是單純症狀治療,更可以從根本處裡發燒的問題。
  在藥物的使用上,不論中西醫都經常遇到以下提問:退燒後又燒起來是不是變嚴重?可以交替使用兩種以上的退燒藥嗎?一般西藥藥效約6-8小時,藥物代謝掉後可能又燒起來,要觀察其他症狀是否改善,才能判斷疾病是否往好的方向轉歸。中藥藥效較短,在特定情況下可能會安排2-3小時吃一次藥,加強退燒的作用。至於是否該使用多種藥物退燒,醫師表示可以但是沒有必要,除非特殊狀況,否則使用一種藥物已經足夠。非不得已要使用多種退燒藥,建議西藥藥物需間隔3小時、中西藥間隔1-1.5小時以上(實際臨床可能因藥物種類而有差異,使用前請詢問醫師)。

總結

1. 一般的發燒能夠幫助免疫活動,如果能正常吃睡、活動力正常的情況下,
 其實不一定要退燒!
2. 如果是體溫過高Hyperthermia(例如中暑),應該立即退燒,
 可以使用移除熱源、補充水分等物理方式降低體溫。
3. 如果是發燒Fever,建議經由醫師評估,使用藥物為主的退燒方式,
 並詢問其他配套措施。切莫自行使用物理退燒法、延誤病情;
 看過醫生後也不需要一燒起來就急著往醫院送,
 苦了孩子、累了爸媽、同時耗費不必要的醫療資源。
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小兒神經科見習回顧

學習課題│癲癇症候群、新生兒身體檢查、兒科常見用藥
檢查治療│腦波圖、新生兒聽力篩檢、心臟超音波
重點衛教│發燒衛教、癲癇照護衛教
技能解鎖│兒科特殊問診、檢驗數據判讀、把脈、餵奶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1 則留言:

  1. 補充說明:退燒時機需要醫師的專業評估,有時為了避免長時間的全身發炎反應,住院體溫達38°C以上時就開始使用較輕量的退燒藥。每個病案著重的治療方針可能不同,若有不確定的情況,建議就醫尋求完整的評估,讓孩子獲得最好的疾病治療。

    回覆刪除